中秋里的“家”文化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这一周注定是蠢蠢欲动的一周,因为我们终于要迎来本学年的第一个小长假——中秋节。可能有同学已经对这三天觊觎和盘算了很久;也可能有同学对这三天心怀惶恐避之不及,因为这将是被课外班和作业填满的日子。
但无论何种,“放假”都成了“中秋”的代名词,“放假”也成了一切节日的代名词,中秋在放假,春节在放假,端午也在放假。我们对节日的期盼程度由假期长短来左右。于是,所有值得被缅怀的特殊,最终都被同化了,所有等待的心情也都变得单一而乏味。这时,肯定有同学要说:老师啊,你不就是提醒我别忘了中秋文化嘛?行啊,那我记得吃月饼、看月亮,我知道嫦娥奔月,可能还会有同学想起进入附中后背的第一首诗《古朗月行》,也许还有同学要吟诵两句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了吗?
我们说,我们要回归传统,我们要捍卫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传统与文化到底是什么?中秋节无论是吃月饼还是赏月亮,无论是观海潮还是饮桂酒,归根结底要表达的,不过是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对美好往昔的留恋,对眼下亲友的牵念,以及对未来相守的期许。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不过是因为中秋的月最圆罢了,不过是我们希望来年的人与事,都和今夜的月一样圆。
晏殊说:“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慨叹了异乡羁旅;刘禹锡说“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倾诉了旧梦难舍;苏轼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尽显了人事沉浮。中秋如此引人怅惘,其根源就是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召唤每一个人:回家,回家,回到家人的身边去。而这个声音,在中秋圆月的映衬下,格外的撼动人心……翻阅前人旧语,览尽今朝往事,我们会发现,“家”是维系所有中国人的地方,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最终归宿;我们走过的每一步人生路,事实上都是回家的路,是一场寻根之旅。而家在哪里?亲人在哪,家就在哪里。回家,也对父母最真切回馈与感恩。
可惜,太过匆忙的生活有时让我们迷失了归途。曾经我们,也许距离很远,但心很近;今天的我们,就在眼前,却住不进彼此的心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孩子们,等有一天你们长大,你们就会发现,今日的一切都会逝去;你们就会懂得,总有一天,秋思会飘进你的窗前。
所以,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节,就算有再多的其他,也请你抽出片刻的时间,哪怕只有一小时,哪怕只有十分钟,陪家人安安静静的享受这个月夜。时光尚早,一切正好;家人就在身边,幸福就在眼前。这,就是中秋最重要的意义。
最后,祝所有老师、同学,中秋快乐,阖家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院语文组 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