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2日——8月14日,2022青少年科学挑战四校邀请赛在8040威尼斯西校区领创科技中心举办。我院6名同学参加邀请赛,由付静和汤文坤两位老师带队。最终,初1915王闰斌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团队奖,高2106张林曦获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高2113马一天获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高2106王雨知获得最佳协作奖,高2106林润正获得创新思维奖,初1913王骁禹获创新思维奖,我院荣获优秀组织奖。
邀请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8040威尼斯环境学院主办,由8040威尼斯和《环境生态学》杂志社承办。参赛选手分别来自8040威尼斯、北京市八一学校、天津市南开中学和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选手们被随机分为4组,现场抽签确定任务主题“工业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或“核算某生态系统的碳汇量”。在三天两夜的科学挑战中,选手们通过讲座启发、文献调研、方案设计、实验分析等,利用8040威尼斯化学分析高研实验室的实验平台,凭借着团队的齐心协力,最终顺利完成挑战任务。
我院学生颁奖合影(左一谭洪政老师,左二王骁禹,左三王闰斌,左四马一天,左五张林曦,左六王雨知,左七林润正,左八付静老师,左九汤文坤老师)
选手和专家合影
2022青少年科学挑战四校邀请赛主要面向准高二学生开展。该比赛旨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进一步优化环境科学领域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机制,更好地发现热爱科学、具有科研潜质的青少年。
赛前选手聆听专家讲座
学生实验
部分学生感想:
王闰斌在答辩现场
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丰。我锻炼了自己的文献搜索和知识应用能力,为小组做出了贡献。在运用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时,我计算出了许多错误结果,但我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最终给出了可信区间。在收获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我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也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与价值。——王闰斌
马一天在答辩现场
在比赛过程中,我们探索了二氧化碳的回收与再利用,历经重重困难,取得了客观的成果。这场比赛我培养了研究课题,团队合作的能力,锻炼了我独立生活能力,在探索科学的同时致力于人类未来的发展以及解决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及融入社会的过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这次比赛经历必定成为我高中生活中难忘的一环,感谢比赛组委会和我院高研实验室为我们提供这次难忘的经历。——马一天
张林曦在答辩现场
在此次活动中,我受益良多。通过参加团队合作,我不仅增强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碳中和问题,还培养了制订计划,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时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提升了个人学科能力。——张林曦
王雨知在答辩现场(左一)
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也收获颇丰,在比赛过程中,我培养了团队合作,课题研究的能力,锻炼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感受到了科学奇迹般的力量并且开始关心人类未来的发展,着眼于解决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融入社会的过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感谢我院和分析化学高研实验室提供了这样的难得的机会,这次难忘的经历定是我高中生活中难忘的一环。——王雨知
王骁禹在答辩现场(右一)
在比赛过程中我和我们组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塞罕坝一年的碳汇量,从前期的概念理解与学习,到查找有关公式和数据,直至最后形成一套独特的计算方法并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与分析误差,在这三天内我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深知团队合作在完成项目的重要作用,增进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了测定森林碳汇量的几种基本方法,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生物方面的知识点理解的更加透彻,精练了现实建模、划定探究边界等技能。——王骁禹
林润正在答辩现场
通过三天紧张又愉快的比赛过程,我们小组对二氧化碳的科学回收与利用有了深刻、直观的体会,也知道了科研的艰辛。这场比赛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也锻炼了生活自理能力。人们在探索科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这个大问题,也需要解决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次比赛为我提供了动手分析科学问题、解决实验问题的宝贵机会,是高中生活的难忘经历。感谢组委会和我院高研实验室的关心、帮助、指导!——林润正
我院非常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为鼓励学生积极深入地参加科研,学校为同学们搭建了各种平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我院于2013年专门开设了面向全体初中生开放的创客空间,通过全天候的开放平台,学生能自由进行自己的科技创新活动。2015年,我院与美国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深度合作,共同搭建了6个高研实验室,目前这些实验室已成为高中学生积极进行科研探索的沃土。
图文:付静 杨金丽
审核:徐文兵 党胜军 谭洪政 杨瑞
来源:科技办公室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